前言:
前幾天在一篇文章中看到“損失厭惡”這個心理學現象,就上網查閱了一些相關資料,以及它在設計中是如何運用,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總結一點自己的觀點。
一、損失厭惡
對于損失厭惡,先來做幾個實驗,來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
如果我給你一個蘋果,你應該會感到高興吧!現在換一下,我給你兩個蘋果,接著我向你拿回了一個。
請問,你更喜歡哪一個場景?我想多數人的答案是第一個,而不喜歡第二個場景。
這個實驗兩個場景的結果都是一樣的,都得到了一個蘋果,但是在第二個場景中,因為得而復失,損失了一個蘋果,這嚴重影響并拉低了獲得一個蘋果的幸福感。
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曾經設計了一個擲質硬幣的實驗,硬幣是均質的。如果是正面,你將得到150美元;如果是背面,你將輸掉100美元。這個賭局對于參與者來說,長期下注的話,肯定是穩(wěn)賺不賠的,畢竟輸贏概率相同,贏的收益大于輸的損失。
但是實驗結果卻是,大多數人仍然拒絕了這個賭局,因為對于多數人來說,損失100美元的痛苦遠遠大于得到150美元的快樂。最少收益多少,快樂才能彌補普通人是失去100美元的痛苦呢?答案是,200美元。
由上述實驗我們可以看出:
損失厭惡是指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同量的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損失厭惡反映了人們的風險偏好并不是一致的,當涉及的是收益時,人們表現為風險厭惡;當涉及的是損失時,人們則表現為風險尋求。
二、堅持中庸最好
我們在進行網購的時候,比如看上一件很喜歡的衣服,追求高性價比的用戶會通過圖片在淘寶進行搜索,進行價格的對比,從而選擇一款銷量高、評價好、價格又合理的款式。
“損失厭惡心理”在其中發(fā)揮著它的作用,人們害怕價格太低,買到的商品沒有自己預期的好,質量得不到保障,害怕價格太高,買到的商品不值這個價格。感覺自己會買虧,所以我們總是選擇規(guī)避這樣的風險,去選擇一個中間價位的作為目標購買, “堅持中庸最好”。
三、電商中的應用
每逢換季、過節(jié)時一些電商平臺經常會搞一些促銷活動,比如
-
2件8折,3件7折,預計到手XX元;
-
現價99,倒計時x小時恢復199;
-
線下店面到期最后一天全場5折的海報(每次路過的時候都是最后一天)
商家都是為了營造現在不買就沒的“稀缺感”對你刺激消費,套路還是老套路,但是一直都很有用。如果我們真喜歡這件物品,即使湊單也要享受7折優(yōu)惠去購買,因為你會感覺便宜很多,省下了不少錢;
還有一年一次的店慶,淘寶的雙11,京東的618,也以用戶的“損失厭惡”心理為基座。
用戶從第一個角度想,能在這樣的狂歡節(jié)中買到如此實惠的產品,一定要抓住機會,熬夜也要買買買!
用戶從第二個角度想,一年一次,要是錯過這個機會,如此實惠的產品可只有明年才有了,越累越多的人有這種心理,所以淘寶雙十一的總額年年都在刷新記錄。
再就是拼團功能的應用,單買價格可能對你來說不貴,但拼團會讓你感覺更劃算,能省則省,中國有14億人,有那么3 4億消費者是不追求高質量、高標準的,對于他們來說便宜就行,也正是因為這樣一撥人,才促使了拼多多的在短短的3 4年就可以做到上市的原因之一。
在二手平臺,有個估價的功能,當我們輸入我們產品的各種信息后,會出現一個大概的市場價,下面會提示我們預計下周跌幅150元、一周后在降低200元等信息,這些細節(jié)設計的很到位,都是利用了人們的損失厭倦心理去促成交易。
四、股票市場中的應用
“損失厭惡”心理往往深刻影響這人們的投資決策。例如,你手中有兩只股票,一只漲了100塊,另一只跌了100塊?,F在你因急事需要用錢,必須賣掉一只,那么你會賣掉哪一只?調查顯示,大多數人會選擇賣掉上漲的股票。因為股票上漲是收益,賺了白不賺,一定要先落袋為安,卻沒有考慮它繼續(xù)上漲的可能性。而股票下跌是損失,面臨損失大多數人是不可接受的,總希望它能漲回來避免損失,如果賣掉那損失就永遠不可挽回了。事實上正確的操作應該是賣掉跌的股票,及時止損,不然損失越來越大的概率要更高。
作者在支付寶里買了兩支基金,在探索階段,所以少買了一些在試水,第一支波動比較大,會有虧損,第二支,比較平穩(wěn)基本就是定期的會有收益,即使沒有,也幾乎沒有虧損的情況,而對我這種金融小白來說會賣掉虧損比較大的,用這些錢去買穩(wěn)定一些的產品。
五、不要被蠅頭小利蒙蔽
養(yǎng)孩子最貴的莫過于尿不濕和奶粉了當然除了學費,對于一個追求高性價比的人來說,孩子的尿不濕我會在閑魚淘一些寶媽們轉賣的全新產品,從下面這個對話來看,我們兩個都會呈現出明顯的“損失厭惡心理”,賣家不愿意放棄自己眼里的利益,認為自己可以減少損失,而我之前因為花了同樣的錢買了同樣數量的同樣的品牌,所以也不想做出讓步,最終也沒完成交易。
六、間斷造成的損失
一些app中的簽到、金幣購買皮膚等這些常見的功能就是利用了用戶的損失厭惡心理來增加用戶粘性,當用戶連續(xù)簽到多少天才可以贏得紅包或禮品,中間只要一間斷不僅領不到獎勵還要重新開始簽到,所以一些用戶為了減少自己的損失,就會連續(xù)簽到,還有QQ退出時的提示語也是利用了用戶的這種心理,從而能很好的增加留存。
掌上生活app中的積分抽獎活動,1分、9分,一點點的花光都沒抽中你想要的,內心的不服輸,又抱著僥幸的心理再來一次,可能你把積分花光了也不一定能中獎;
像這樣的情況,我們很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我們不愿意放棄對未來會有更大利益的收獲,所以不斷投入“沉沒成本”,令損失加倍。
七、在產品中的植入
最常見的就是“購物車”功能,我們女生都愛買買買,也常把購物車當作收藏來使用,放進購物車,就感覺這件商品自己的,過兩天在看,已經下架就會感覺自己像失去了一件寶貝似的
還有就是VIP體驗功能,我們通過百度云盤上傳或者下載文件的時候,會有一個免費體驗300秒的極速下載的功能,先讓你體驗了最為VIP的待遇,體驗過后,開始給你限速;
蘇寧易購APP中非會員用戶可以免費享受一個月SUPER VIP,并購買商品時返現2%到個人賬戶中,讓用戶感覺我買東西的同時還可以剩下2%,像是自己賺到的一樣,體驗期過后,你會感覺自己買東西虧了很多;
這些產品都是先讓你免費試用付費的VIP,待你用習慣了,VIP也停了,大部分人都會乖乖付費,這也是損失厭惡的一種應用。
八、不敢輕易嘗試
在生活中我們吃飯、逛街也是一樣,尤其是吃飯,我們通常會選擇口味、價格、服務、環(huán)境等都比較熟悉的地方吃飯,對一些不熟悉的飯館,會比較謹慎,這也是損失厭惡心理在“作祟”擔心陌生的餐館飯菜不好吃還貴;
生活中還有很多常見的損失厭惡心理作祟的例子:比如吃自助餐,雖然過食傷胃的道理大家都懂,人們依然覺得已經花了這么多錢,就該敞開肚子吃才算有“賺到”;比如花30塊買了張電影票,但看了20分鐘后覺得無聊至極,但想著已經花了30塊,不看完整場會很“虧”,選擇繼續(xù)呆在影院,即使電影帶來的效益為負……有些時候,哪怕是很小的損失。
總結:
我們每個人都有損失厭惡心理,可以說是天性,也是本能,我們要盡可能去找到一些產生損失厭惡的邊界,讓自己坦然面對損失,規(guī)避“損失厭惡”。